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于2025年7月14~15日召开,这是自2015年上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十年后,又一次全国性的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成员都出席了会议。
会议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定义,对我国城市下一步建设发展的重点进行了描绘。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的内涵;提出的这“五个转变”与“五个更加注重”;部署了7个方面重点任务。
众所周知,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投资建设的核心逻辑还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因此,通过对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内容解析,一方面针对当下城市智能交通市场的发展特征,可以在会议内容中找到特征形成的映射答案;另一方面也可以延申判断,城市智能交通市场下一段发展的特征聚焦。
PART 01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进入“稳定发展”新常态
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我认为,从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是这次会议最核心的内容。
城市智能交通市场投资连续几年的“低迷”状态实际上也应和了会议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判断。
从2000年我国“十五”期间全国十个智能交通示范城市建设开始,到2020年左右的20年时间里,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随着城镇化率的快速发展,市场投资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市场投资规模达到每年600~700亿左右,在这期间,我国的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2增长到了2020年的63.89,每年的增量都超过1%,也应合了市场投资的高增长。
进入2020年后,我国城镇化发展开始降速。数据显示,2021~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每年的增量都低于1%。根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的城镇化率增长情况也将延续这一态势。
巧合的是,赛文研究院数据显示,在2021年,代表城市智能交通投资发展的智能交通管理市场(公安交警),市场投资开始呈现负增长状态,市场规模同比减少0.5%,是为历史上首次出现负增长。
市场投资的低速发展将成为常态化,大爆发式的投资状态很可能就此一去不复返,市场的重心将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对于智能交通企业而言,对市场投资发展态势的判断,将对自身经营策略,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的调整影响比较大。
制表:赛文研究院(www.7its.com)
PART 02县城成为重要的城市智能交通市场投资方向
会议在七个重点任务中提出,“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对于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市场而言,未来的投资方向大体上仍有两个方向:
一个仍然是围绕城市而进行的硬件更新换代,综合集成软件应用,以及随着城镇化率的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新的建设。按照国际发达国际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来比较,大多数的国家都处于80%左右的水平,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距离这一目标仍有比较大的空间。
另外一方面就是市场下沉,县域投资将会显著提升。
自2013年起,我国开始逐步将城镇化重点转向县域。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随后几年,国家住建部以及各省建设部门,都陆续跟进了相关落实实施的政策文件。
赛文研究院曾经对2019、2020、2021连续三年的城市智能交通市场的投资进行抽样分析,数据显示,县级城市的项目数量每年都有明显增加,年平均增长大约在85%左右,这与一直以来,我们国家重视县域城市、中小城市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同时,每个项目的平均规模也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平均项目规模下降25%左右。数据结果证明,县域市场需求正在逐渐的加碎片化,地域上,需求覆盖面越来越广。
2025年1-5月赛文研究院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2025年智能交通市场千万项目共计约220个,较去年同期下降约五成。从不同城市等级来看,城市级别项目数量约170个,较去年同期下滑56%;县级项目数量约50个,较去年同期下降3个,同比下滑6%,降幅远低于城市级别项目下滑程度。县域城市的智能交通投资在市场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从近两年市场表现来看,有较大规模智能交通投资的县域城市也开始由最初经济发达的百强县,逐渐扩散到经济水平比较中游的一些城市。
对于县域市场,无论产品需求还是集成项目都有不同用于城市之处,这也是下一阶段智能交通企业需要调整的地方。
PART 03以人为本的城市智能交通市场投资内涵
会议在“五个转变”与“五个更加注重”中提出,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强调以人为本的智能交通发展,对智能交通市场的启示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个是出行信息服务的便利性;一个是交通工具的便捷性;再一个是交通设施的便利性。
MaaS出行、智能公交到站信息、智慧停车车位预定、枢纽网约车接客区运营调度等出行信息服务都在当下的城市出行服务中有不同程度的建设和应用,但整体而言,都仍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定制公交车、定制网约车、共享电动车、共享自行车、共享滑板车等面向不同出行距离的交通工具也有更多的发展讨论空间。
特殊群体出行保障得到重视。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在出行中面临诸多不便,智能交通系统需具备更多适老化、无障碍设计。例如,公交站台配备智能语音提示系统,地铁站设置无障碍导航和智能引导设备,帮助特殊群体更便捷地出行。这种以人为本的导向,将驱动智能交通市场从单纯的技术研发向关注用户体验、满足多元需求转变,催生出更多贴合民生的产品与服务。
PART 04交通精细化治理与安全治理成为城市工作重心
会议在“五个转变”与“五个更加注重”中提出,要“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
大条的外场硬件投资已经趋缓,城市治理会成为重点工作,“绣花的”工作会逐渐得到重视。城市治理可以从交通精细化治理和安全治理两个维度去理解。
实际上,交通精细化治理在过去这么多年的交通管理工作中一直是被“重视”的,但是在财政资金支持,城市系统性、持续性的精细化治理等方面做的好的城市也并不多,整体上仍面临服务的市场价值不高,财政资金投入相对得不到重视,治理工作比较零散,连年的持续性治理比较欠缺。
城市交通治理对于城市缓堵、提升安全性有显而易见的作用,这么多年开展的工作下来,也积累的一些比较好的模式,治理的城市案例。比如将新质生产力和交通工程结合的治理;在超大型建设项目中预留更多的持续的交通治理预算;对结果负责的城市运营商服务模式;持续多年的持续缓堵建设,成熟一个方案实施一个方案,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
北京的城市缓堵工程始于2003年。截至2025年,已持续了22年。自2003年起,北京市交通委提出开展疏堵工程建设,通过实施工作周期短、见效快的“小手术”,除了物理结构、交通工程的调整外,缓堵工程配合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一并有效解决局部区域的交通拥堵问题。多年来,北京每年完成约100项疏堵项目,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了1945项疏堵工程。
这些好的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无疑会给更多城市的治理工作带来新方法,取得更好的效果。
城市安全治理方面内涵比较丰富,涉及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治理包括路桥隧健康监测,应急指挥与调度、无人机的巡查监控、路基路面的监测等。
PART 05统筹协调解决城市智能交通发展顽疾
会议在“五个转变”与“五个更加注重”中提出,要“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城市治理涉及数十个职能部门(如住建、交通、环保、公安、民政等)、多个行政层级(市、区、街道、社区)以及海量市场主体和市民,若缺乏统筹,极易陷入“各管一段、互不衔接”的困境。城市治理如此,交通治理也是如此。
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发展到今天,单一的硬件和系统的建设开始明显放缓,对于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好的城市的再发展开始聚焦多系统、跨部门的连动式建设。比如方兴未艾的MaaS的商业化;公安交管、交通、工信等几乎调动大半个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发展的车路协同建设;由主管市长牵头,协调市政、公交、商业体、企事业单位等众多交通出行关联机构的城市综合交通治理……
统筹协调发展是智能交通发展的深水区,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PART 06写在后面
解读政府政策,一方面能通过政策文件直接明晰未来的工作方向与落脚点;另一方面,这些政策也如同一个开放的“支撑框架”,既能为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对应的支持条款,成为持续推进工作的坚实依据,也能容纳各类具体的工作需求——从这个角度说,政策像个“筐”,为实践中的多样化探索提供了灵活的适配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