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服务热线:

400-800-2285

新闻中心
<<返回上一级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看智慧城市发力的8个支点

发表时间:2017-07-06    来源:原创

  智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三大城市目标,是我国政府在城市领域实施的重大创新。



      历经五年的努力,中国从学习了解国外做法到一跃成为世界创建智慧城市的大国、世界智慧城市创新的主试验场和世界规模大的智慧城市产能市场,得到美国、新加坡、欧盟和金砖成员四国等的

  高度关注。

  智慧城市发力应严格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结合自身发展阶段,从8个支点予以巧干、实干:

  1、经济韧性与城市韧性。

  韧性,较早由加拿大知名生态学家Holling于1973年提出,是指系统能够较快恢复到原有状态,并且保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能力经济韧性是指经济较快恢复到原有状态,并且保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

  能力。

  国外正在推动以空间规划为代表的弹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计的创新,特别是联合国减灾署、澳大利亚政府等国际组织和政府等正在推动“韧性城市”从科学认知到主动实践的创新。

  我国在五化协同推进中,特别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以生态为突出表现的城市体系的常见脆弱性快速显现,有的隐性脆弱性也通过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交叉技术等在陆续被揭示。

  城市巨系统的脆弱性链条、斑块和覆盖面都处于相对模糊的状态,局部和系统性风险、空间功能和结构性不足、跨界脆弱性叠加耦合不确定性等,正在通过城市内涝、交通拥堵、灰霾和高房价等典型现象表现出来。

  汲取美国、欧洲等国家地区的经验和教训,我国亟待将中国特色的“韧性城市”理念与实践,充分对接到城市治理与规划实施之中;与此同时,国外已经涌现大量关于韧性城市的测评方法和实践操作,而国内则相对匮乏,城市的“阵痛”斑块需要得到感知和响应。

  “我国完全有能力结合自身实际,提出服务保障城市韧性增强的韧性城市发展战略,并制定顶层设计方案,统筹协调各部门,围绕反映脆弱性的核心问题开展联合政策设计,推动地方实践,提升城市应对和适应结构和功能性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统筹规划韧性增强建设所能够开发的刚性产能,对宏观经济面起到有效的支持,促进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对接上城市的真正痛点。

  2、数字经济与智慧经济。

  2016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贵阳大数据峰会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和分享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利于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是推动信息化社会、智慧城市和数据经济的关键性动力。

  世界正在进入“大数据经济”,国际数据公司(IDC)预计,数据量在2020年之前会增长50倍。

  据统计,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2.4万亿,埃森哲指出2020年数字经济将贡献中国3.5万亿GDP。

  当前的数字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具有粗放性,智慧城市建设应催生出智慧经济,成为数字经济的优质形态。即,信息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三基”融合改造和建设,构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有效整合资源和公共品,降低城市运营成本。

  打造智慧城市创新平台群,扶持智慧经济与三次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快速将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衔接和跨界创新。通过发展智慧经济,促进地方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落地。

  标准化建设智慧城市产业园,多元化设计园区智慧产业和生态圈建设。通过有效的行政引导激励跨界创新,催生新的现代服务业、创新传统产业服务链。

  3、安全体系与信息安全。

  自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以来,可持续城镇化和可持续城市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和交通等压力继续增强,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和济南等地为代表的大城市病突显,雾霾、内涝、交通拥堵、水污染事件、城市更新、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矛盾突出。

  每年城镇新增人口超过2000万,增量相当欧洲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人口集聚到城市,进而对城市承载形成的压力(如城市病等)形势严峻。

  “十三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推进新型城镇化,应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

  智慧城市创建要紧密对接城镇化,智慧城市是兼顾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是服务目标与解决问题的协同体。

  因此,围绕“五化”总体布局,构建安全体系,并在智慧城市、大数据建设中,将信息安全放在基础性地位是确保所有创新扎实、有效的首位要务。

  4、生态文明与规划协同。

  智慧城市的生命力在于与生态文明、规划协同创新。

  智慧城市是实现城市治理创新的关键理念与重要技术支撑,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平台,有助于实现城市规划的方法创新和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

  智慧城市战略的推进,必须加强与城市规划和生态文明的协同创新,促进城市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与城镇功能提升的有机融合和智慧城市运营服务端的有效实现。

  生态文明制度、支撑体系和实现路径的研究是我国城市生态学当前发展的核心。基于生态代谢原理的城市永续资源能源科学体系的研究应用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世界博览会在160余年的历史上,不但引领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在努力阐释科技对市民生活的有益改变。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园博园等城市生态实践为我国城市生态科学发展提供了光明的图景。

  智慧城市应有效缓解直至解决“城市病”。依托大数据科学治堵,避免大数据给城市交通“添堵”。

  科学治理雾霾和缓解城市热岛,杜绝通风廊道,加强污染源和排放存量的有效控制、消减,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投掷到边界以外。

  智慧城市为此要积极提供方法和工具,并开发有效的管控平台。

  5、产能合作与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推进国际间合作的区域战略。金砖国家、一带一路和东盟等相关区域的发展中国家也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战略推行起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车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充实到智慧城市的框架之中,直接促进了全世界对智慧城市应用价值的强烈期待。

  2014年9月,印度从国家层面,提出创建100个智慧城市的行动计划。印度政府希望通过发展智慧城市来提高城市效能,并保障印度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9月,美国联邦政府在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启动智慧城市周,并发布“智慧城市行动倡议(WhiteHouseSmartCitiesInitiative)”,得到美国运输部和联邦政府住房与城镇发展部等政府机构的支持。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英期间,参观帝国理工学院数据科学研究所(大数据)和哈姆林中心(医疗机器人)。

  6、互联网+与大数据。

  互联网+和大数据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可借鉴“互联网+”的思维,将“智慧城市+”,进行了充分地情景反演,有机地将智慧城市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国家政策进行了链接,激活了智慧城市的生命力。

  在智慧城市实际运营当中,注重从交叉需求导向出发,促进新型互联网和通讯产业应用的有效创新。

  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分析和信息消费等检视传统产业和行业,引进智慧化手段和方法,改进传统业态产业效率和服务水平,如建筑行业的智慧建设管理体系、BIM建造和3D模块化打印等。

  2016年4月,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指出实施“互联网+”城市计划,打造若干“智创空间”、“智创园区”。

  2016年4月,《澳门特别行政区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草案文本》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产业与互联网融合。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技术,快速向标准化、行业性推进。在超过20亿m2的既有建筑改造和新建建筑市场中,强化智慧技术的应用,服务我国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和居住舒适性的需要。

  7、国企、国资改革。

  根据财富中国2016年7月的数据,进行统计,世界财富500强中美国占128个(总营业收入8.692万亿美元),总数和总收入均继续位列世界第一,其中从事智慧城市的骨干企业约14家,包括IBM、Intel、思科、DELL和亚马逊等,基本都在其中,2014年营业收入占美国世界财富500强12.1%(1.048万亿美元),而硅谷、波士顿和芝加哥等城市/地区从事智慧城市的中小微企业总数以千计。

  我国世界财富500强中,涉及智慧城市业务的主要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和联想(合计3.96万亿美元,约为美国智慧城市骨干企业收入的1/3,而利润仅为美国的1/9)。

  而国内其他代表性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因收入规模未进入世界财富500强,故未计入。

  智慧城市产业涉及的市场主体包括“三化”涉及的企业,仅互联网企业(2016年产值占GDP约5.5%,同期房地产业比例为6%)的产值、数量和就业规模,因此,市场主体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力强劲,但目前市场主体参与的领域和空间有待逐步开放。

  8、三去一降一补。

  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智慧城市,是我国城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是融合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有效载体。

  实现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城市文明延续和复兴的效率、水平、范围。智慧城市应发挥技术理念创新优势,对接三去一降一补,构建智慧型信息平台,强化对主体工作效能的支撑与绩效评价。

  加快挖掘城市经济增长新动能、科学制定去产能阶梯方案、有效引导产业合理规模和适度发展。与此同时,优化、高效化、均衡化公共品服务,比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


Copyright © 2019 湖南湘江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号:湘ICP备15008523号-1   营业执照查阅  网站地图     企业邮箱登录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138-1185-8999 400-800-2285